文:何鴻澤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國際事務學系助理教授、《觀塘區公屋發展的歷史: 社區及環境變遷與城市規劃的連結》作者
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在觀塘花園大廈開始興建的時代,觀塘一帶亦發展不少公共房屋,包括徙置區以及政府的「廉租屋邨」,例如和樂邨。廉租屋邨算是早期公共房屋發展中,適合長期居住的公屋種類,為貧苦大眾提供了相對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環境比徙置區更佳。而1958年發展的觀塘花園大廈第一期散發着一種「異樣的優雅」——數年前,我曾經為觀塘區進行了一次「公屋發展的歷史」研究,過程中和團隊走遍觀塘區的多條屋邨、訪問了四十多個不同年代的屋邨居民,最深刻的是,很多住在觀塘花園大廈的居民,時至今日仍有一種「花園大廈就是我的老家」的感覺,仍以「觀塘花園大廈居民」的身分為榮。
如果把時間線推回60年前,香港各區雖然已開始興建公屋,但徙置區仍然是當時城巿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翻看統計數字,1970年香港有近18萬人居住在政府的廉租屋邨,而住在徙置區則高達100萬人1,從1950年代開始,這數字一直有增無減。
當年,很多香港人居住的徙置單位面積只有約120平方呎,設計簡陋,單位內沒有廚廁設施,與同層鄰居共享的公廁更沒有自來水供應,衛生欠佳。而單位之間的牆上更有十字形通風孔,居民缺乏日常生活的私隱度。一些住在雞寮(即現時翠屏邨的位置)徙置區的老居民曾說,他們並不喜歡當時住所的居住條件,甚至以「惡劣環境」來形容。
老一輩街坊都對觀塘花園大廈充滿歸屬感,以居住於此而自豪。
相比之下,觀塘花園大廈每個單位均設有獨立廚廁,享有較高的私隱度。他們不用於走廊自搭簡單爐灶煮食,居住環境大幅改善,絕對是一大進步。按今天的標準,花園大廈的單位設計似乎保守平實;但以當時的社會情況而言,房協絕對給予住戶一個高於普羅大眾的生活質素。在一次與前房屋署高級建築師、現為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客座副教授衞翠芷博士的訪談中,她曾表示觀塘花園大廈擁有相對比較舒適的環境2,例如能在屋邨範圍內看到更廣闊天空等;在建築設計上能為居民帶來更大的地方感和社區聯結。
若仔細留意觀塘花園大廈的空間規劃及佈局,可見這屋邨在當年規劃時,已比其他公共房屋更有遠見,亦體會到建築師在設計時,抱著讓將來的居民能長期居住、以此為家的理念。單位除有獨立廚廁,面積亦比附近的廉租屋邨為大,而且單位設計靈活,大家庭可以住在較大的單位。依山而建亦是花園大廈的特色,建築師善用陡坡地窄的地理因素,巧妙設計出採光得宜及通風良好的空間佈局。而建築師亦進一步考慮到社區生活的需要,例如在發展之初已有完善配套,邨內附設商舖、學校、遊樂場、籃球場、停車場及社區設施等,甚至住戶車位。
遊樂場和籃球場等設施,都進一步優化居民的生活。
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有瓦遮頭」已是最大的需求,不少屋邨的老居民回想過去住在公屋的日子,都認為「公屋」只是為了「生存」而暫居的地方。但在觀塘花園大廈的情況並不一樣,居民對屋邨抱有一種歸屬感。對他們來說,「花園大廈居民」是一種至今仍然感到驕傲的身份,這可能是由於當年房協在審批入住申請時,均會先對申請者進行一輪面試,甚至需要獲工廠老闆推薦,從而令花園大廈居民對所住之處有一份強烈的歸屬感。
例如,在訪談的過程中,不少居民都跟我們分享昔日共同守望花園大廈的往事,尤其是居民自發組成的巡更隊:昔日香港治安不好,時有罪案發生。曾經有一段時間,花園大廈的居民自發組織巡更隊,由各座居民自願於晚間當值,保障住戶出入安全。
觀塘花園大廈在發展之初已有周全配套,附設商舖舖位,方便居民生活所需。
面對重建,擁有強烈的地方感與社區認同感的老居民或許依依不捨,舊日情懷的確令人珍而重之,但屋邨老化亦確實為他們帶來種種不便。對於如何展望將來,成了觀塘花園大廈重建項目上的一個重要命題。為此,房協積極與居民溝通,透過不同居民的參與,為未來發展和集體回憶的「共融」上,帶出無限的可能性。
在這個「共融」的命題上,除了顧及老一輩居民的福祉外,也要關注新生代和新入住居民的需要,從而建立一個既能延續過去,也能有效正面影響社區的認同感。如何在重建後的花園大廈透過「跨代共融」,將過去的經歷有效傳遞給下一代與新入住居民,以及如何與大規模重建後重新聯繫觀塘社區,將會是花園大廈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觀塘花園大廈在建築設計上充滿空間感,擁有相對舒適的環境,使居民增添歸屬感。
註:
1.《城傳立新:香港城市規劃發展史(1841-2015)》,中華書局,何佩然,173頁
2.〈觀塘區公屋發展的歷史:社區及環境變遷與城市規劃的連結〉,何鴻澤、陳奕彤與吳頌安,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