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花園⼤廈,細說明華,細遊花園,歷史⽂化傳承,公屋重建,屋邨重建,房協重建,社區紀錄,人情味

觀塘變遷

回看來時路-觀塘居民昔日生活面貌

文:鄭寶鴻
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文化博物館專家顧問

從過去人跡罕至的堆填區蛻變成現代化市鎮,半世紀以來,觀塘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

著名收藏家、香港歷史博物館專家顧問鄭寶鴻先生因工作關係,曾於六十年代親踏發展中的觀塘,他還記得那時候,剛剛落成的觀塘花園大廈第一期「花樓」外的一段牛頭角道,對出的景觀已從海旁變成一大片填海地,填海範圍遠至今天的海濱道。「1964年左右,當我再踏足觀塘的時候,牛頭角道一帶已經變得十分暢旺了——工廠和商店成行成市!」昔日景況重現在他的眼前,這位資深學者用他的腳步帶大家走進歷史中,重溯昔日的生活印記。

早期觀塘對出的海灣曾被稱為「垃圾灣」,因長期用作堆填垃圾。在日本佔領香港的時期,這裡也有「塵芥灣」之稱——「塵芥」即日語「垃圾」的意思。(相片由鄭寶鴻提供)

昔日堆填區 蛻變工業重鎮

翻查歷史,觀塘區在數十年前曾是一處渺無人煙的荒蕪之地;鄭寶鴻說:「早於1930年代中期,觀塘一帶海灣已被港府規劃為堆填區,當時屬遠離市區的偏遠地帶」。

直至1954年,港府決定將這個海灣填海,並發展新的工業區。「當局一邊填海一邊賣地,亦一路開闢街道,開源道、偉業街等道路都在當時規劃建成。」1961年,觀塘已有近70幢不同工業用途的廠房落成,包括漆油廠「駱駝漆」、製衣廠「鱷魚裇」,以及「九龍麵粉廠」等。他說:「相信當年觀塘花園大廈的居民絕大多數都在區內工廠就業,如果不是打工廠工,就可能從事飲食或零售業,或者從工廠裡拿東西回家做。」

牛頭角早期曾有一家來自廈門的醬油廠「淘化大同」,後來這個廠址被改建成了淘大花園。同時,對開的海灣也曾經有一排修船廠,在這片海灣被填海後,它們搬到了將軍澳繼續經營。(相片由鄭寶鴻提供)

屋邨陸續落成 公共設施進駐

隨著觀塘工業區的快速發展,港府為解決居民住屋需求,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陸續在觀塘地區興建了多個公共房屋項目,當中包括位於翠屏道一帶興建俗稱「雞寮」的觀塘徙置區,1959年陸續落成入伙,亦為觀塘第一座政府興建的公共房屋;1960年代起,房協在牛頭角道的廉租屋邨觀塘花園大廈第一期「花樓」落成,供當區工廠工友申請入住。此外,為應付難民及災民的住房需求,港府也在觀塘地區興建了一些平房區,如復華村等。這些公共房屋項目的陸續落成,促進了觀塘區人口的聚集,推動了觀塘由工業區向住宅區的發展。

作為觀塘區最早興建的廉租屋邨,觀塘花園大廈除了見證觀塘的急速變遷,亦可謂與觀塘共同發展和進步;鄭寶鴻表示,正因花園大廈出現,間接促成區內公共設施加快投入服務。「若要說觀塘區真正成形的時候,我會說是1962年,因這裏終於開設了第一間郵局、第一座政府合署和第一座診所。花樓、雀仔樓,都和觀塘的市區一起發展,慢慢進步的。」從那時開始,觀塘居民終於擁有基本的社區服務設施,亦正因這些設施都建立在裕民坊一帶,所以亦帶旺了市中心的商業發展,私人物業紛紛落成,助力觀塘人口於十年間增加四倍。1970年,觀塘人口已突破50萬,成為一個人口密集,集工、商、住於一身的社區。

往來太子道至觀塘的主要道路——觀塘道,在五十年代初接通,觀塘交通漸見便利。(相片由鄭寶鴻提供)

金舖曾是牛頭角道主要商戶

鄭寶鴻在六十年代初次踏足觀塘,對花園大廈周邊環境的印象依然深刻——原來,早期出現在牛頭角道的商舖,除了一般民生所需的商戶,竟然還有不少金舖?他解釋,當年基層市民普遍未習慣跟銀行打交道或存錢到戶口,較多「以錢換金」購買各種金飾,例如手鐲、金鏈、戒指、甚至皮帶扣及腳鈪等,待要用錢時便把金器拿到當舖換錢,實行另類存錢方式。

另一邊廂,雖然住在廉租屋及徙置區的家庭大多是勞動階層,但受惠於觀塘區工業發展日昌,廠房對工人需求旺盛,甚至會登報「搶人才」,「那年頭在觀塘工廠上班,每個月收入可達二百元,比起長沙灣、新蒲崗等工廠區的工資更高」。這班觀塘「開荒牛」得到充足的就業機會和良好的薪酬待遇,加上租金便宜,普遍累積到不少財富,「花園大廈的居民亦從中受惠,擁有較好的生活條件。」

以上因素都促使觀塘金舖生意蓬勃,牛頭角道上的金舖一路從「花樓」向裕民坊方向延展,「隨着觀塘急促發展,金舖逐步搬到物華街一帶,當中有『麗生』、『東盛』、『恆生』與『周大生』等商號」。與此同時,銀行亦察覺工人存款潛力甚高,紛紛在裕民坊設立分行,滙豐銀行觀塘分行更是昔日地標之一。

觀塘自五十年代填海後,已有不少工廠進駐;圖中左上角為觀塘花園大廈第一期「花樓」。(相片由鄭寶鴻提供)

裕民坊 — 生活娛樂集中地

過去,觀塘來往區外的交通並不便利。早期的主要交通幹道僅有牛頭角道,而往來太子道至觀塘的主要道路——觀塘道則在五十年代初才完成接通。在巴士服務方面,首條通往牛頭角的2A線巴士在戰後起投入服務;隨着觀塘工廠進駐及人口漸增,往來觀塘的巴士線路也不斷增加。

鄭寶鴻回憶起六十年代中期從港島前往觀塘上班的經歷:「當時覺得觀塘很遙遠,需要先乘坐天星小輪到紅磡,轉乘5B線巴士到觀塘,全程需時一小時;或到北角乘油蔴地小輪到觀塘碼頭,從海邊經開源道一直步行到市中心,沿路『無瓦遮頭』,感覺挺辛苦的。」

正因觀塘遠離市區,當地居民大都集中在區內進行購物、用餐和娛樂等日常活動,很少跨區消費;因此,裕民坊的商業活動十分興旺:「到了六十年代,那裏有『天然』及『觀華』兩家大酒樓;還有『銀都』、『寶聲』和『觀塘』三家戲院。那裏的人流很旺,尤其物華街一帶最為熱鬧,因它背向街市,所以各大名店都有在那裏設店。」

觀塘政府合署和賽馬會觀塘健康院在六十年代初落成,促進了觀塘地區的發展。圖片左上方的月華街高尚住宅區也興建了許多新樓宇。(相片由鄭寶鴻提供)

觀塘花園大廈 與觀塘共同進步

隨着1972年海底隧道通車,來往堅尼地城至裕民坊、途經觀塘花園大廈對出一段牛頭角道的101線隧巴也在同年開辦,以及1979年地鐵觀塘至石硤尾段的通車,花園大廈所在位置今天已是重要的核心地帶,對外交通四通八達。

「六十年代,大家都希望住在市區,覺得觀塘太遠;但像花園大廈這種『靜中帶旺』的地理位置,生活環境舒適,物價水平相宜,又容易就業,加上交通愈加便利,我相信居民會逐漸喜歡這個地方。」的確,不論是它的環境抑或其便利性,許多住在花園大廈半世紀的老居民,都對他們所住之地讚不絕口。

著名收藏家、香港歷史博物館專家顧問鄭寶鴻先生因工作關係,曾於六十年代親踏發展中的觀塘。

細遊花園

Kwun Tong Garden Estate
Documentary Project

​版權公告免責聲明 | 聯絡我們​ 

策劃香港房屋協會

合作單位龍傳基金、獅子頭文化工作室、程尋香港

© 2025 香港房屋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