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珊 觀塘花園大廈居民
因為從前住在天台木屋,令黃慧珊體會守望相助的重要性,如今她在觀塘花園大廈,也沒忘記「有咩需要就幫忙」的精神。
黃慧珊從小住在土瓜灣天台木屋,貧困使她深明左鄰右里守望相助,才能渡過生活的難關——她記得有一次,同為天台戶的鄰居被樓下斷水,大家立即「搭水喉」把自己家的水給鄰居應急。正是這份黃慧珊口中「好有回憶,好有感情」的經歷,令她即使搬到觀塘花園大廈,也沒有忘記「有咩需要就幫忙」的奉獻精神。雖然她起初搬到新地方、怕與陌生人接觸,但很快就適應了新生活,把鄰居也當成家人。
大約在1993、94年,政府收地建屋,黃慧珊因此獲房協安排上樓。因為她是最後一批居民,就近的樂民新村、真善美村輪不到她選擇,結果派到觀塘花園大廈孔雀樓。雖然她居住的環境大大改善,但相熟的舊街坊沒有一同搬來此處,令她有點失落。黃慧珊笑說自己不擅長辨認樣貌,好幾次有人過來打招呼:「喂!阿珊點呀?」她卻認不出對方是誰,「心諗死喇,你究竟喺邊個嚟?」這些都令她初來時很怕與陌生的鄰居往來。
因此最初幾年鄰居之間只是點頭,閒聊幾句而已。直到兒子出生,為方便出入,黃慧珊一家申請調遷到有電梯的百靈樓。一家三口忙於安頓之際,新居裝修時發生的一場意外,成為打開往後廿多年街坊情誼的契機。「嗰時無咩裝修公司,全部(傢具)係自己一手一腳去做。」怎料丈夫不小心鋸傷了腳,不得已硬着頭皮敲鄰居的門,拜託他們暫時照顧兒子,好讓自己陪丈夫到醫院。鄰居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晚上,黃慧珊回去接走兒子,她感激之餘,自此與鄰居建立了一份情誼。
左鄰右里的互相照料,就像救生圈。「我當時應該係整座樓年紀最細嘅媽媽」,不少鄰居都很照顧她一家。而且因為經濟壓力,她也開始兼職,但忙碌的生活令她缺少時間陪伴兒子,幸好有鄰居的幫助,讓她安心上班。鄰里關係不止是大人之間的守望相助,在小孩的世界也互相交織。黃慧珊的兒子小時候性格內向,朋友不多。在公園玩耍被欺負時,鄰居的孩子曾為他出頭。多年後,這兩個男孩都到了做爸爸的年紀,但他們的感情並無因歲月改變而變淡;在黃慧珊眼中,生活是細水長流、一點一滴地累積。
在百靈樓,黃慧珊更遇上一個改變她生命軌跡的人。
那是剛新居入伙的年頭,花園大廈仍未有保安員,百靈樓互委會創會主席彭全先生每日風雨不改坐在地下大堂與每位街坊打招呼,看見她一家新搬來,也常主動問候「住得慣唔慣呀?」後來,彭先生親自打電話邀請黃慧珊參加互委會,讓她第一次發現很多人由衷地為改善邨的環境出力,例如街坊會因為屋邨出現露體狂自發巡邏;居民之間又會經常互通消息,提醒哪裡發生爆竊、搶劫案。當時在沒有保安下,就靠樓上樓下相望相守。後來,黃慧珊逐漸參與會務,成為義工,10樓選層代表她也自發站出來。
由彭先生手上接過互委會主席一職,時至今日卸下主席身份,她說,維繫人情其實從來不是靠互委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是重點,「現在與鄰居們的相處好舒服,我覺得比以前更好」。由土瓜灣到觀塘花園大廈,鄰居面孔或許有變,但始終不變的是街坊間的真感情,「有啲土瓜灣嘅街坊今日仲有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