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修理設施
同時修補鄰里關係

修理設施 同時修補鄰里關係

廖寶華 燕子樓主管

工作和居所都在花園大廈,30多年來,廖寶華對這裡的簡單生活感到滿足。

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初入職的廖寶華需要巡邏車場,當時還沒有閘臂,沒有保安,看見違規車輛便貼上警告紙並鎖車。「有個被鎖車的居民很兇,他因喝醉而上門罵我,但我怕連累家人,於是找他父母傾談,後來他有跟我道歉。待他長大後,談起此事,還笑自己年少輕狂。」廖寶華說起此事,覺得這份工作很奇妙。

1990年,廖寶華剛結婚,希望有個安身之所,看見房協招聘觀塘花園大廈主管,曾居住於樂民新村及祖堯邨的他,眼見房協管理不錯,加上他懂得維修、有電牌,自覺勝任,吸引原本在地鐵當技工的他轉工,而房協亦安排他調遷至觀塘花園大廈居住,自此,燕子樓就成了廖寶華的家,也是其工作的地方。廖寶華自言生活簡單,工作以外他甚少外出,所以多了時間與女兒相處,亦可以陪太太到觀塘買餸,如其他居民一樣平凡地生活,居民的生活點滴,正正拼湊了觀塘花園大廈的珍貴回憶。

上班日子,穿著淺藍制服的廖寶華,腰包裝有公司電話,褲袋藏著兩大抽鎖匙,步出家門、踏上走廊,就已經進入了他的工作範圍——先往玉蓮臺辦事處報到,查看維修記錄簿,再回負責的燕子樓處理維修事項及巡樓,各座同事亦會互相補位。每座的保安崗位,有一個重甸甸的維修工具箱長期擺放備用,漏水、滴水、停電、困𨋢、通渠、爆喉,以至協助消防員、警員及醫護人員等大小事務,他都需要幫忙處理。

作為大廈主管,有時他亦充當調解角色,譬如兩戶之間投訴,他會努力勸說,望彼此諒解,互相遷就,改善大家的關係。「不論鄰里、家人、住客及同事,如果做錯都會認。」

認人樣 記門牌

這樣的待人處事,讓廖寶華在觀塘花園大廈數十年,不論與同事或住客都相處融洽,尤其如今留在觀塘花園大廈的居民,不少是由年輕住到退休的公公婆婆,而畫眉樓與百靈樓之間的長斜路,更成為他與這些相熟臉孔碰面寒暄的地方。這天訪問,碰巧就遇上一個戴帽的伯伯跟廖寶華打招呼。「他80幾歲,每朝5點在樓梯做早操3個女兒都很好,太太離世很久,後來還照顧外母等往事⋯⋯」廖寶華把一個家庭的故事娓娓道來,連哪座哪個門牌號碼也是倒背如流。

他們之間既是大廈主管與居民的關係,也是一起住在同一條邨好幾十年的街坊鄰里。一樣的樓層,每天有著不同變化,尤其獨居長者的單位,他會格外留意,「用眼睛看、用嗅覺聞,;有懷疑,便看水錶,再請示上級作進一步行動。」當有些獨居長者求助維修,簡單的他會即時幫手,譬如上一口螺絲或教長者轉台等,「有時他們真的當你是家人。我到觀塘花園大廈工作時他們才四十幾歲,現在七八十歲,一個一個不見了,當然會傷感,因為真的相處了很多年。」

家家有求 幫到盡幫

「工作最緊要開心,錢固然重要,開心都很重要。」因此,即使下了班,當屋邨有緊急事故發生,廖寶華也樂意on call。「若有些事真的不是我們負責,亦會給予居民建議或方法。」

這份工作,給予他無形的快樂:「街坊、住客、小朋友叫我一聲——廖先生,我會很開心,這是一種尊重,亦代表一種認同。」經年累月儲下來的信任,有助他化解難題,幫到人固然開心,幫不到也可以聽聽人家「呻」、做做樹洞,「你其實幫不到他,只是作聆聽者,希望他化解到難題或不開心。」其中一個法寶是,「對人笑多些,人家其實會樂意接受你。」

在廖寶華眼中,觀塘花園大廈是個簡單、方便、治安良好的屋邨。燕子樓下有個「秘密花園」,讓住戶種植農作物,他種過白蘿蔔,「連菜都食埋」。走廊盡頭能望及海,「這裡很通風」。清風也為花園大廈送來了種子,廖寶華默默灌溉,種在花園的東西,才有收成。

細遊花園

Kwun Tong Garden Estate
Documentary Project

​版權公告免責聲明 | 聯絡我們​ 

策劃香港房屋協會

合作單位龍傳基金、獅子頭文化工作室、程尋香港

© 2024 香港房屋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