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受屋邨街坊啟發
苦讀踏上成醫之路

受屋邨街坊啟發 苦讀踏上成醫之路

陸志聰醫生 觀塘花園大廈舊居民

陸醫生回到成長的地方,感受甚深,昔日一幕幕生活片段重現腦海。

半世紀以來,公共屋邨孕育出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才,在醫護界服務30多年,退休前是醫管局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的陸志聰醫生便是其中一位,他發奮向上的人生歷程,要從他住在觀塘花園大廈的日子說起。陸醫生自幼在觀塘花園大廈長大,1980年代,與父母及三弟妹同住一個二百多呎、沒有間隔的單位,在電視機、打麻將等聲浪下苦讀,後來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公開試考得理想成績,成功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並成為該校首屆的醫科畢業生。

走廊、籃球場、鄰居的電視機 溫情洋溢最難忘

陸醫生與父母,原本住在新蒲崗的板間房,父親當時在精工表的工廠擔任管工。直至1966年,那時候仍然是個幼稚園學生的陸醫生,便舉家搬進了當時不少工人家庭申請入住的觀塘花園大廈居住,從此一家人住在備有獨立廚廁單位,而樓下亦有寬敞的公共空間,屋邨內甚至有籃球場,環境得以大大改善。對陸醫生來說,他在籃球場留下的回憶,除了是男孩子打波的青蔥歲月,也有瞞著媽媽、結果事敗的頑皮回憶:「小時候,媽媽要確保我們安全,不想我們學壞,幾乎不讓我們出街玩,包括籃球場。有次有朋友找我到籃球場玩,於是我便以小食『賄賂』妹妹,條件是不要告訴媽媽,但轉頭就被告密了!」

不能去球場,樓層的走廊也可以化身小朋友的遊樂場,在那裏走走跳跳、踢膠波,鄰居孩子還會踏單車。「大人間中都會在走廊開枱(打麻雀)的,貪涼爽嘛,天井位置亦會有人晾衫,因為下午有太陽曬。」走廊之上,還會出現小朋友蹲在別人家鐵閘外偷看電視的情景。陸醫生記得,當年雖然每家每戶都把鐵閘拉上,但木門卻大開,只掛一塊布擋着鐵閘中央。「有次我們偷看電視,戶主邀請我們進入單位看,有個外省小孩聽不懂,以為被罵,立刻跑走,哈哈。」趣事背後,他亦體會到往昔街坊街里之間濃厚的人情味,「有個在果欄工作的鄰居,會在過時過節時幫我們家買生果。」

艱難中奮發 人人力爭上游

「起初我和父母、一位妹妹住在畫眉樓一個單位,後來多了兩個弟妹,變成一家六口,便申請大一點的單位,搬了去百靈樓。」換了「大屋」,其實也只是能放兩張碌架床,待弟妹長大,他才擁有自己的尼龍床,陸醫生家的佈局亦是許多家庭的寫照;在那年頭,港人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改善生活是不少人的夢想。陸醫生見證着鄰居們為追求更好生活而努力,譬如士多老闆會在晚上,挨家逐戶推銷牛奶,「是他啟發了我,原來勤力就可以掙多一點錢。」

大人努力掙錢,當時仍是學生的陸醫生,則在二百呎的單位發奮讀書,力爭上游。考大學的日子,說得上是寒窗苦讀;因他沒有自己專屬的房間,露台又放置了洗衣機,床頭又不夠光,只好倚在客廳的角落溫習。「是有點難集中的,考試是以年計,但家人也要娛樂、也要看電視嘛;過年的時候,大人也會打麻將。」最終,他仍是能排除萬難順利考上大學,住在大學宿舍,告別這個充滿回憶的社區;他的父母也約在2010年遷出觀塘花園大廈。

屋邨長大 能屈能伸

回望過去的生活細節,簡單卻處處動人。他常常念記着,以往在祥榮茶冰廳吃特餐時,加兩元「升級」吃火腿奄列,「那兩元帶來的歡樂,現在仍然深刻記住。」快樂,其實很簡單;過去困難的日子,在今日彷彿都是過眼雲煙。「就好像在這樣的環境下溫書,那時會覺得很辛苦,但事後回想,其實沒什麼大不了;反而發現,原來人的靭力很強,能屈也能伸。」

陸醫生一邊說著往事,一邊重遊昔日每天出入的觀塘花園大廈。這天他穿著西裝外套,雖然大汗淋漓,卻一直掛上笑臉,悠然自適,沒有半點怨言。



細遊花園

Kwun Tong Garden Estate
Documentary Project

​版權公告免責聲明 | 聯絡我們​ 

策劃香港房屋協會

合作單位龍傳基金、獅子頭文化工作室、程尋香港

© 2024 香港房屋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