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子承父業
照顧街坊溫飽的麵包匠人

子承父業 照顧街坊溫飽的麵包匠人

徐俊生 蘆葦飽餅廊老闆

老闆Ken捧着專為長者製作的芝士條,在最多長者光顧的特價時段才售賣。

入夜,各自回到家中,吃過飯、洗過澡,牛頭角道上、觀塘花園大廈喜鵲樓的地下,蘆葦麵餅廊仍然燈火通明,直至晚上11時,是街坊的深夜食堂。「是爸爸堅持的,覺得有些街坊收工很夜,回來餐廳都關門了,仍可以有麵包買。」

對出品的執著 「堅持做街坊能吃得飽的麵包」

徐俊生(Ken)說的,是他父親經營蘆葦時的事了。1997年,蘆葦飽餅廊開業,Ken解釋,店舖取名「蘆葦」,因為父親希望店舖能經得起時間考驗,「他認為蘆葦是植物之中最粗生,什麼環境都能夠生存;『飽餅廊』用上『飽』, 因為他想做街坊能負擔得起、吃得飽的麵包」。

Ken記得,那時候的蘆葦,的確很受街坊歡迎,店舖早上6時開舖,有人在開舖前已在閘前等著買麵包。「以前大排長龍,排到去祥榮㗎。」蘆葦的麵包,抵食夾大件,5元一個菠蘿包、4.5元一件蛋撻,不過最重要的,大概是蘆葦對做麵包的堅持,真材實料、實而不華。「爸爸做的蛋撻最出名,秘訣是皮要薄,蛋水好重要,一定要用黃蛋。蛋撻是有生命,如果兩個鐘頭內,凹了,你哋唔好買,佢死咗㗎喇。」新鮮出爐蛋撻馳名,而叉燒包則是真材實料的最佳例子——叉燒包裏的叉燒,至今仍是蘆葦親自燒製,「他說外面的叉燒,豬肉唔靚」。Ken笑說,父親的堅持其實是對的,「試過用現成叉燒,街坊吃得出有分別」。Ken不只執著出品的質素,更執著對街坊的美味承諾。

承父遺志 從搓麵糰做起

Ken長大後,本來一直在外工作,直至約7年前,Ken父親身體抱恙。「我返到嚟,佢叫我幫吓手、學吓嘢。」那時候,他40歲,決定重頭學起,由刮框、搓麵糰、學定型到正式做麵包、蛋撻,用上4年學滿師。後來,父親離開了,Ken正式接手蘆葦,「父親生前叮囑我,為了班伙計,做得到就做」。

雖然不是住在觀塘花園大廈,但兩父子親力親為,留在這裏的時間,不比一般住客少,尤其Ken父親,每天朝六晚十一,看著當日邨裏的小孩成家立室、父母逐漸變老,如同他們亦見證著蘆葦子承父業。接手後,Ken始終謹記父親的想法,「他希望我能夠帶來新嘢,延續這個招牌」。

關顧年長街坊 做減糖麵包

麵包當然繼續堅持有質素、價錢親民,Ken同時也繼續體貼街坊、幫忙看顧街坊的健康。「在屋邨做生意,就是要理解街坊的生活需要,才會做得舒服。」為了讓年老的居民吃得健康,蘆葦特別調製減糖芝士包,有時看見患有糖尿病的長者買甜包、蛋撻,甚至會狠心拒售。當然,客人買不到想吃的包會投訴,「但我寧願他回到家,向家人投訴樓下老闆不讓他買麵包,也想他可幫襯多一年。有時候,他們的子女也會來讚我們做得好」。

時至今日,每天下午4時,蘆葦店內都會擠滿人,公公婆婆都趁減價時段買10元一條長長的減糖芝士包、或是15元3個腿蛋包。Ken說,九成客人他都認得,「他們日日都來,有些撐著拐仗也要來」。麵包既美味又充滿人情味,就是蘆葦的流量密碼。

細遊花園

Kwun Tong Garden Estate
Documentary Project

​版權公告免責聲明 | 聯絡我們​ 

策劃香港房屋協會

合作單位龍傳基金、獅子頭文化工作室、程尋香港

© 2024 香港房屋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