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居民自組巡更隊
發揮守望相助精神

居民自組巡更隊 發揮守望相助精神

盧先生 孔雀樓巡更隊成員

盧先生表示,孔雀樓巡更隊當年每晚服務,駐守大廈五個出入口的梯間處,背後樓梯底的位置正是他往時曾當值過的地方。

日落西山,天色漸暗,人們都在回家的路途上,從牛頭角道踏進觀塘花園大廈的範圍,再按密碼、打開鐵閘、與保安叔叔打個招呼,讓人感到真正的回到家了——但在半世紀前、社會治安不太好,屋邨大廈普遍沒有鐵閘、沒有保安崗位,入夜後回家是一件令人提心吊擔的事。現年六十七歲的居民盧先生憶述,當年孔雀樓居民十分團結,有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精神,大家自發組成「巡更隊」。當年他與父親許多個晚上都風雨不改,擔着櫈仔、戴上頭盔、拿起木棍,坐在梯口當值數小時,默默守護同邨夜歸人。

保護家園 由巡更隊說起

1966年,當時年約九歲的盧先生,隨家人從旺角套房遷入觀塘花園大廈的孔雀樓落地生根,「家人從報紙得知這裏正在招租,我們便過來睇樓,當時這裏很荒蕪,我們還迷路去錯月華街呢!」在觀塘花園大廈生活超過半世紀,他是少數曾經加入巡更隊當值、至今仍未搬走的居民。

在沒有「座頭」保安的日子,公共屋邨其實人人可以自出自入,「那個年代好興『扑頭黨』,『劏死牛』(搶劫)也很猖獗。嗱,就在這些樓梯口!」大廈的梯間和走廊在入夜後環境昏暗,不少街坊都曾遇劫,「當年全港都是這樣,所以,很多屋邨都有居民自發組成的巡更隊。」

人人自動自覺 「捱眼瞓」都要做

盧先生居住的孔雀樓亦不例外,巡更隊在七十年代開始維持治安,當時尚在讀中學的他和父親都是巡更隊成員。「巡更隊是義工,自願性質的。」巡更隊採用輪更制,每人每月當值一次,在孔雀樓的地下大堂的告示板貼有一份「更表」,寫上當值單位負責駐守的位置,月月更新。孔雀樓在興建電梯前,地下大堂電梯位置是個儲物室,晚上八時前,當值居民就從家中準時出發,在這裏集合並拿取木櫈、頭盔和木棍等工具準備當晚的工作。

盧先生說,巡更隊其實不用走上走落「巡樓」,只需坐在各出入囗、金睛火眼監察有沒有陌生人擅進,實行「嚴拿白撞」;孔雀樓巡更隊每晚當值時間為八時至十二時,五個樓梯口各派三人駐守於出入口位置,一晚至少出動十五人,確保夜歸人士安全。「人人自動自覺,八點就擔櫈仔坐下來,收隊就回家。」他還記得,一些街坊即使翌日要上早班,也從不失約,寧願捱眼瞓也要堅守承諾坐到收隊為止;若父親有時晚了下班,自己亦會替他「頂更」,不過就未曾試過父子兵齊齊上陣。

共患難歲月 體現鄰里互助

巡更隊出現後,除了讓街坊倍感安心,屋邨治安亦有所改善;他笑說自己當值多年,慶幸未嘗跟賊人交鋒,也未有聽聞邨內發生劫案,「一定有改善,賊人見你守在門口都不敢入來啦!」無風也無浪,絕對是一種福氣。八十年代中,隨着社會治安環境好轉,巡更隊亦完成歷史任務,光榮收隊。

提到巡更隊的往事,盧先生思憶湧現;住在屋邨,雖不富裕,但鄰里之間守望相助的日子仍是教人懷緬。正如巡更隊,雖然是自願參與,但居民都踴躍挺身而出。盧先生說,當時和父親亦是二話不說就加入,只為社區福𧘲出一分力:「這是當年的思想,大家都比較齊心,你幫我我幫你。」街坊不分彼此、一同保護自己的家,營造了居民的歸屬感,盧先生對觀塘花園大廈的喜愛亦無以復加,坦言只想一直住在這個屋邨,從無打算要遷出。

細遊花園

Kwun Tong Garden Estate
Documentary Project

​版權公告免責聲明 | 聯絡我們​ 

策劃香港房屋協會

合作單位龍傳基金、獅子頭文化工作室、程尋香港

© 2024 香港房屋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