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霞 觀塘花園大廈居民
相約的時間到了,88歲的李惠霞原本一個人在家,打開摺閘、探頭出來,笑臉迎接我們。她家住畫眉樓,陽光照進向海的單位、照亮了整個客廳,包括一台她用了好幾十年的舊式衣車,從前李惠霞以它做縫紉工作維生,如今則用它替鄰居修補衣物,助人同時也自娛。這天,她從50年前從佐敦搬進觀塘花園大廈說起自己的故事,逾半世紀的生活,有工廠打工、有生兒育女,老來還有很多看顧她的鄰居,「這裡給了我美好的東西」。
那是1970年代,李惠霞和丈夫初到人煙稀少的觀塘,到工業發展起來,這裏才變得人山人海。「親友說觀塘新開發,房協起的樓很靚,不如試試申請。」沒想到一試就成功,觀塘花園大廈有獨立廁廚,對原居於板間房的一家四口來說,當然是很理想的居所,他們先住進花樓(一期)的玉蘭樓,及後再搬至現居的雀仔樓(二期)畫眉樓。由於丈夫駕駛巴士收入不高,李惠霞為幫補家計,於是到觀塘工廠上班。兩條大街之隔,一邊是生活的地方、另一邊是謀生計的場所,這樣的社區養活了許多基層家庭。
當時的觀塘工廠林立,街上攤販星如棋盤。午飯時間,很多小販做生意,熱鬧非常;放工時段,小食攤檔更是擠得水泄不通,「整條街好多嘢食,炸番薯好平!」為了讓兒子放學有零用錢落街買食物,她記得自己曾經情商工廠老闆每周發薪水,也記得與工友感情要好,幫忙搬屋也在所不辭,還會一起到觀塘地標之一的銀都戲院看早場,李惠霞更會一邊揹著細仔、一邊拖著大仔走進這個早已拆卸的戲院。
不過,李惠霞在觀塘工廠上班的時間不長,為了孩子不會學壞,她改為從工廠領取材料、在家做車衣的工作。「十家有九家的主婦都是這樣,坐在屋邨走廊織衫、剪線頭、黐膠花,一邊顧孩子。」當年認識的街坊,直到現在仍會互相通電話、飲茶見面,閒時也會打「衛生」麻雀消磨時間,只是這幾年疫情令她減少外出及見人。幸好,屋邨同層還有她熟稔的鄰居,她說,鄰居為報答她兒子當年替其女兒免費補習之恩,「見我有頭暈身㷫,也會二話不說帶我去看醫生。」
觀塘花園大廈「開邨」近60年,有不少居民由年輕住到年老,很多長者都與李惠霞一樣獨居。除了鄰居互相扶持、屋邨管理員定時巡樓,花園大廈還有多方面的長者支援服務,讓李惠霞倍感安心。
李惠霞的兒子,也會定期探望她,但李惠霞近來腰骨扭傷,需要坐輪椅到醫院覆診,日常起居都額外需要人幫忙。「這區内由不同社福機構提供的長者服務,可以說是照顧周到」,例如每月都會有師傅上門,為她檢修兩部輪椅,另外也有社福機構有派飯服務,甚至會替她預約覆診;以前陪診員會定期打電話問候她,現在則常有社工來電噓寒問暖。
居住在觀塘花園大廈已半世紀,李惠霞自言感恩和快樂,「大家互相幫助,無人有意見!」她的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已久,就連孫兒都快投身社會了,然而直到今天,她仍會牢記鄰居幫忙帶兒子去考試、又或是替她安裝門鉸的種種片段。憶起無數「舉手之勞」,「感覺就好像一個家庭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