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花園⼤廈,細說明華,細遊花園,歷史⽂化傳承,公屋重建,屋邨重建,房協重建,社區紀錄,人情味

花園大廈「萬事通」 為社區竭誠付出

花園大廈「萬事通」 為社區竭誠付出

徐太  觀塘花園大廈居民

徐太自70年代以來一直住在觀塘花園大廈,對這裏充滿了深厚的感情,「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還是會選擇住在花園大廈!」

每當徐太悠然踏出孔雀樓,走在觀塘花園大廈外的路上,街坊們總是熱情地向她打招呼,幾乎每走十步便會停下來交流。「徐太,明天有空陪我去覆診嗎?」、「徐太,能幫我致電給政府部門嗎?」她總是樂於助人,街坊們有需要時,她總是隨傳隨到。無論大小事務,她都放在心上。

近半世紀前,剛遷到花園大廈的徐太也受惠於左鄰右里的「好人好事」,遂以回報社區為已任,「幫得幾多得幾多」成為她的做人宗旨:「一定要行好心,做好事!」

嫁進花園大廈 曾住工人宿舍

1972年,徐太婚後隨丈夫遷進花園大廈第一期的牡丹樓工人宿舍單位,與家翁家姑同住。她提到,家翁於60年代初在工廠工作,廠主替他申請入住工人宿舍,「所以,我們可算是第一代工人宿舍的後代!」據徐太所知,單身申請者當時需與其他工友共享一個單位,但因家翁以家庭身份申請,他們得以擁有自己的單位。「我在牡丹樓居住的時候,種了很多花,也養了不少雀鳥。」後來,她和家人搬到二期的孔雀樓,至今仍然居住在那裏。

由於丈夫是一名海員,長年在外工作,徐太需獨力肩負起家庭的照顧責任。除了養育三名子女,她還要照顧年邁的家姑。提起家姑,徐太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懷念。那段日子裏,徐太無微不至地照料家姑的日常起居,即使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卻從不抱怨,「我與她感情很好,很投緣,我真的很疼惜她。」

屋邨人情味 就是你幫我、我幫你

在那時候,她深刻體會到花園大廈住戶之間的情誼。當鄰居們得知她每天忙於工作和家庭時,總是主動伸出援手。「他們會幫我帶小孩,有時還會在我家鐵閘外問我的孩子,『你媽買了菜沒有?我順道替你們買吧』。」除了日常的柴米油鹽,鄰居們甚至會為徐太的孩子提供功課輔導,「這真的讓我很感動,不僅是物質上的支持,更是一種精神上的鼓勵!」

相比以往住過的私樓,徐太認為屋邨的設計增強了鄰里間的互助精神。「大家沒有隔閡、也沒有秘密,鄰居晚餐吃什麼我也知道,彼此的生活透明得很,卻令彼此關係更親密。」花園大廈除了充滿人情味,她亦很喜歡這裏的環境,空曠舒適、空氣流通,以及便利的地理位置,讓她感受到這裡的繁忙與靜謐共存,「這裏簡直是交通總匯!」

深得街坊信賴 以貢獻社區為己任

隨著子女漸漸長大後,徐太更熱衷於服務社區。她樂於幫助不識字的長者讀信、申請服務、陪診,她總是全力以赴,永無「托手踭」。甚至在家裏,她還貼有一張寫滿各大公共服務號碼的電話表,以便隨時解答街坊各種問題。

「當我有能力的時候,我覺得應該要盡力幫助他人。」她說,今天在街上遇到的每一張笑臉、每一個正面回應,就是她多年對社區貢獻的回報。徐太直言,若非住在花園大廈,她或許不會成為這樣熱心的人。觀塘花園大廈是個改變她人生軌跡的地方,「如果可以再選擇,我仍會住在花園大廈!」

細遊花園

Kwun Tong Garden Estate
Documentary Project

​版權公告免責聲明 | 聯絡我們​ 

策劃香港房屋協會

合作單位龍傳基金、獅子頭文化工作室、程尋香港

© 2025 香港房屋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