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sir 明華舊居民
譚sir是街巿球場的資深球友,波友們都認識他。
從東大街城隍廟旁走上明華大廈,在那道必經的樓梯旁,總聽到清脆的乒乓球聲。聲音來自靠近明華大廈的街巿大樓,賣菜的一樓與二樓雖已荒廢,但三樓仍然燈火通明、充滿人氣與汗水,三張乒乓球枱,早午晚也總有波友來切磋,不論男女老幼、新手高手。在明華大廈長大、早於90年代搬走的譚sir,這些年幾乎每天都回到這個熟悉的地方打乒乓球。「若果不是在明華大廈長大,其實我未必會打乒乓波!」
自1968年開始住在明華大廈九座(I座),譚sir記憶所及,在街巿大樓落成之前,明華大廈其實早已有數張乒乓球枱。直至70年代的「乒乓外交」,香港掀起一輪乒乓球熱潮,明華大廈每一座地下都增設乒乓球枱,1973年落成的街巿三樓也特設四張木造與石造的乒乓球枱,就在這個時候,明華大廈成為一個瀰漫乒乓球聲的小社區。
街巿樓上的乒乓球場,高手雲集,譚sir說當年自己只約十歲,雖然想落場,但也只有看的份兒。「這裏很多人打波,全部都是比我『叻』的人……我們連在乒乓波枱打波的機會都沒有!」他記得,最好用、靠近樓梯口的木製乒乓球枱就由最高級的球手佔據。球手中亦有長勝將軍,例如「牛肉佬」董志豪,他在附近賣牛肉,到休息時間總是穿著染了牛血的白色風衣來打乒乓球。
沒有實戰的機會,譚sir仍然樂在其中,一看就是個多至兩個小時,看高手過招的同時,也能模仿高手的打球姿勢。後來明華大廈各座都增設一至兩張石製乒乓球枱,譚sir就在屋企樓下的乒乓球枱流連。但打球的人實在太多,要用球枱,首先要自備乒乓球網,然後「搓枱」,即是落場較量,勝出的那方可以繼續打,輸的話就要離枱。譚sir說,小時候技術不夠好,所以「磋枱」總不成功,後來想到可拿著乒乓球網「由第一座『搓枱』開始『搓』到第廿五座」,或許一直輸波,但這樣就可以打十幾場波,同樣心滿意足。日落西山,譚sir總會聽到母親從大廈天井向下大聲叫他回家吃飯,他當然不敢怠慢,否則又會被罵「難道打乒乓波可以『搵食』嗎?」
譚sir在明華大廈度過的童年,在乒乓球以外,還有小童群益會、青年中心。小學年代,他會小童群益會做功課、做手工、摺紙等;十五、六歲左右,就去青年中心,他在那裏認識了些「真真正正的老友」,時至今日仍有聯絡。
1990年代,譚sir搬離明華大廈,不過並沒有離開筲箕灣,一直斷斷續續在公餘時間回來打乒乓球。直至50歲左右,為了健康,他幾乎每天都到明華大廈旁的街巿打波,這裏的好處是毋須約人,來到就自然有人。2017年,他曾與區議員在這街場舉辦過「乒乓球錦標賽」,多達數十人參加,男女老少皆有,非常熱鬧。
譚sir說︰「街場乒乓球是筲箕灣的獨有特色!」沒有冷氣,沒有豪華設備,但這裏對譚sir來說,是眾多街場中最好的——有地方放隨身物品、光線充足,最重要是只要拿起球拍和乒乓球,就可以打球,見到熟人當然開心,與新來者切磋就當是認識新朋友。明華的乒乓球聲,讓他的青春年代過得快樂滿足,也讓他的退休生活充滿汗水與歡樂。